首  页 问题与主义 学人社区 聆听学术 研究通讯 成果展示 研究生培养 项目管理 本所建设 站内检索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 信息公告

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8年第2期(总第12期)

 

2008年7月

  【学术观点】  
    论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解放思想”  
      学习借鉴新加坡的和谐之道  
    学习新加坡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信息通报】  
      “香港政治生态、政制发展与选举制度改革”研讨会在深圳大学举行  
      我所再次承担中央理论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一项  
      我所谭功荣副教授获得一项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中国城市基层直接选举研究》一书出版  
      “中国农村基层选举制度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在桂林召开  
      “城市草根抗争与基层治理”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我所研究人员受邀到昆明介绍新加坡经验  
      华东政法大学召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发展”学术会议  
      深圳市光明新区党工委召开新区成立一周年专家座谈会  
      张涛教授在我所“学术下午茶”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  
      我所学者出席深圳市民主法治建设座谈会  
      美国国务院中国问题专家MARC S. ABRAMSO一行访问我所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行理事刘炳森先生4月7日莅临我校举办讲座  
      我校承担2008年度中组部重点调研课题2项  
      我所参加中央组织部2008年度重点课题协调会  
      范晓军教授在我所“学术下午茶”谈“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  
      我所成功承办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政治学-法学类)主任联席会议  
      我所获得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应急)课题一项  
      我所研究员邹平学获得一项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办公室委托项目  
      我校成立新加坡研究中心  
      我所汪永成教授论文获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我所圆满完成中组部2007年度重大调研项目  
      《现代物业》发表长篇报道“住宅小区治理高端论坛——记上海国际研讨会”  
     
     
 
 

 

     
 

论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解放思想”

黄卫平 陈文

 

 

摘要: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解放思想”是与“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解放思想为改革开放扫清精神桎梏和观念障碍,不解放思想就不可能深化改革。三十年来,得到较广泛公认的对推动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意义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主要有两次,分别以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及1992年邓小平“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认真总结和分析两次思想解放的共同特点,根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明确推论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第三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必将主要围绕有关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而展开。

关键词:解放思想 改革开放 民主法治 政治体制改革

  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全国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各种关于解放思想的研讨正在理论界、学术界深入展开。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解放思想”,避免对其做各种简单化、空洞化、泛化的误读,有必要对此进行更深入的解析,什么叫解放思想?为什么要解放思想?解放什么思想?改革开放以来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哪些?这些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特点是什么?目前中国是否正在迎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

一、概念界定:何谓“解放思想”

  在当代中国政治语境中的“解放思想”是与“改革开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是要变革一切阻碍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体制、机制。因此,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 。

  要改革就必须开放,开放是学习和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尤其是学习和借鉴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本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以实现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富民强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梦想。改革开放的主体是中国人民,改革开放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

  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由于改革决不是一般意义的变化和改动,而是体制、机制的革命性变革,因此,改革者必须首先摆脱束缚自己思想的精神枷锁。解放思想就是为改革开放扫清精神桎梏和观念障碍,没有思想解放就不可能改革开放。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不开动脑筋,不解放思想不行。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正是改革开放中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冲破牢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不断地创造出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

  三十年来,得到较广泛公认的对推动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实际上只有两次,一次是以1978年《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另一次是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

  1978年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在1976年中国共产党成功地粉碎了“四人帮”集团后,党和国家将向何处去?是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的极左路线,还是另辟蹊径,改弦更张的历史性关键时刻,使党从毛泽东“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教条中解放出来,从对“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迷信中解放出来,从对“两个凡是”的个人崇拜中解放出来。没有这次伟大的思想解放,就不可能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就不可能纠正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就不可能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也就不可能开启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

 1992年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内的“政治风波”和国际上“苏东巨变”后,党和国家是继续坚持改革开放,还是重回“反和平演变”的阶级斗争老路的历史性关键时刻,使党坚定不移地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使党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带有猜测和假说性质的理论教条中解放出来,旗帜鲜明地宣布“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没有这次思想解放就不可能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正是这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改革开放的步伐摆脱了“被一些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束缚”,我国开始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大潮,产权制度不断完善,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在加入“WTO”以来,在努力成为“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国家”的过程中,中国经济象井喷一样地高速增长。

二、特点阐释:两次“解放思想”运动的共性

  认真总结和分析改革开放中这两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我们可以发现具有这样三个共同特点:

  其一,解放思想的对象都是长期束缚党自己的某些意识形态理论教条,而不是别的什么思想。在当下中国政治语境中的思想解放,既不是一般意义的公民言论自由和个人思想解放,也不是抽象地从各种错误、不合时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既不是从西方政治文明的话语霸权中解放出来,也不是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思维惯性中解放出来,而是使党从自己曾经长期奉为圭臬、敬若神明的某些意识形态理论教条的羁绊中解放出来。

  首先,是要从那些本来就违反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却是被附会为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某些意识形态理论教条中解放出来;其次,是要从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某些具体观点当作普遍真理的教条主义迷信中解放出来;再次,是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是不合时宜的某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党的领袖的支言片语中解放出来。因此,邓小平同志极有针对性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使党从对毛泽东晚年的极左错误理论的迷信中解放出来,第二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使党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有关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猜测和假说性质的理论教条中解放出来。正因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的自我精神解放,其难度就特别高,风险也特别大,尤其是不容易被党内的一些“思想处在僵化或半僵化” 状态的同志所理解,其对推动改革开放和促进全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作用也就特别巨大。

   其二,解放思想的本质都是尊重理性,回归常识。两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都是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但这种创新不是给人类的知识库中增加新的元素和内容,而是党的价值转型和对人类常识的回归,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从迷信某些意识形态的理论教条转变为实事求是地尊重理性、尊重科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本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常识,也是现代科学的常识,但是在以“文化大革命”为登峰造极的极左路线和思想占据党内主导地位的形势下,加上党内的某些野心家、阴谋家推波助澜,形而上学猖獗,个人迷信盛行,将领袖的言论视为“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以至在极端的意识形态偏执下,达到了指鹿为马的荒诞境地,如鼓吹“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等。因此,当党重申“实践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引导全党进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是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是对理性和常识的回归。

  至于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更有助于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更有助于提高生产力的问题,也早就不仅是经济学家已经充分论证过的经济学常识,而且被二次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证实,成为普通百姓的常识。但在特定的意识形态偏执下,中国百姓对改革开放初“大陆经济不如台湾、北朝鲜经济不如南韩、东德经济不如西德”的常识判断,却不时地被批为“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因此,当党明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要搞场经济,本质上是在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正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承认常识,恢复理性,从而创造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其三,解放思想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党内有改革创新精神的知识分子和高级干部,而最关键的核心人物是顺应时代潮流、洞悉发展规律的党的领袖。两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都是先在社会和群众中广泛酝酿,再经党内知识精英和有改革意识的领导干部积极推动,并最后由党中央最高决策层一锤定音,转化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早在1976年4月5日的“天安门广场事件”中,广大群众、干部、党员就在沉痛悼念周恩来总理不幸逝世的过程中,愤怒地宣泄着对“文化大革命”的不满和对“四人帮”的仇恨,以及对党和国家未来前途的忧虑,这为后来由真理标准大讨论所引发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奠定了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参与直接撰写、修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作者们和编辑群体,以及顶着巨大压力坚决地支持发表这一文章的以胡耀邦志为代表的一批党内高级干部,无疑是当时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言者和时代精神的代表,是他们推动着这场思想解放运动走向高潮。而邓小平同志最初并不知道这篇文章的起草、发表,在引起争论后,他对文章精神的坚决支持,最终使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完成了伟大的历史使命,推动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而改革开放初我国农民自发创造并得到党内部分开明官员支持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事实上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特区”的建立,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内的改革精英共同推动的。大多数不是死抱着僵化的意识形态教条不放的普通百姓,已经从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等“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常识中,看到了市场经济的效率,更不必说一批有市场眼光的经济学家和有改革意识的高级干部。正是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党的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改提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再提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使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在市场化的导向中发展。但1989年的政治风波后,“左”的意识形态回潮,一时间有关“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的主张被批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典型表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夭折的危机。在关键时刻,是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毅然决然地发表了石破天惊的1992年“南方谈话”,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明确肯定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济,强调“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一举扭转乾坤,推动党的十四大全面开启了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代。

三、发展态势:新一轮“解放思想”正呼之欲出

  如果说对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的上述三个特点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将极大地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第三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就必然是在有关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就是要真正从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博爱、人权等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当作资产阶级专利的意识形态偏执中解放出来;就是要“从不重视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意识中解放出来” ,从对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择权疑虑重重、对建立公共权力的监督制衡机制忧心忡忡等缺乏政治自信的精神状态中解放出来。这是因为:

  第一,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相比较,政治体制改革面临的传统意识形态的观念羁绊更多,解放思想难度更高,因此,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就更迫切需要思想大解放。因为,以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这些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的市场经济改革,尚且曾遇到“左”的意识形态的打压;更不必说在我们这样一个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要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彻底改革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的我们“党和国家领导制度”中的“主要弊端”:如“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等,必然会受到现有体制的既得利益群体以种种传统意识形态教条的名义来横加阻挠。正如邓小平同志早已预见到的,政治体制改革“这个问题太困难,每项改革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广泛,很深刻,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 。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思想大解放,就不可能真正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这也就是为什么目前政治体制改革的操作性步骤绝大多数局限于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而也意味着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质性推进亟待新一轮思想大解放。

  第二,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不断提升,社会舆论正呼唤着政治体制改革,新一轮“解放思想”运动势在必然。邓小平同志早就发现:“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改革基本遵循了先易后难,渐进发展的路径,相对容易改革的领域都已逐步突破,现在面临的最艰巨的改革难题,大多与政治体制改革有关,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就是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指出的目前国家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中就有“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党的执政能力同新形势新任务不完全适应”;“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均不同程度地有待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来逐步解决。在现实中,我国权力高度集中和监督制约机制相对匮乏等现象尚无明显改进,各级官员间的人身依附和庇护关系错综复杂,国家权力结构的体制性改革举步维艰。而在民间,广大人民群众对政治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的舆论持续不断,甚至一些“体制内”的官员、学者也深感忧虑,不断地在呼唤着政治体制改革。因此,胡锦涛同志认为“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

  第三,全国许多地方的基层干部、党员和人民群众已经开展的一些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实践,正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夯实社会基础。多年来党一直在探索“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以提高党在民主法治条件下驾御选举政治的执政能力。党的十五大以来,在中央发展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宏观精神指引下,全国许多省份的地方党组织和基层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和范围的有关乡镇长、乡镇党委书记的选举方式改革和党代会常任制的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全国有300多个乡镇开展了乡镇领导班子的直选试点,用公推方式产生候选人的做法已经得到了普遍推广。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强调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标志着党开启了执政党的建设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而2003年以来,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区级人大代表选举期间,民间自发产生的基层人大代表竞选现象,以及2004 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选举法》的修订,已为基层人大代表的“竞选”提供了一定的制度空间。为了更有效地巩固和发展这些改革的成功经验,防止和克服有些地方因为推动这些政治改革的地方领导班子的换届而使改革半途而废、“人走政息”,改变政治体制改革的操作性步骤长期徘徊的局面,有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改革的全局考虑,对我国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的发展,加以整体规划,为全面落实《宪法》、《党章》中规定的公民和党员的政治权利,制定有效落实各种选举法规的具体执行细则,给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以满足人民群众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希望和期待。

  第四,部分省已在省委的领导下,积极、稳妥地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探索,党内有一批高级干部在中央解放思想的精神鼓舞下,充分认识到随着中国经济“硬实力”的迅速发展,需日益将提升国家民主法治制度建设的“软实力”提上改革的议事日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和平崛起”早已是正在进行时,国家经济“硬实力”的提升,也必将对国家制度“软实力”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作为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大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多年来,中共四川省委、江苏省委均在全省范围内较大规模地成功探索乡镇党政班子的直选和一系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面对香港将在2017年直选特区行政长官,并逐步直选立法会议员的民主政治发展态势,以及海峡两岸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局面正在形成,21世纪中华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政治民主的康庄大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近来呼吁广东省的各级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求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路的深经济特区,不仅要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方面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还要在政治民主建设方面走在全省全国的前列,“必须认清民主法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最根本的保障”。为此,深圳市委、市政府最近专门推出《关于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若干意见》和《深圳市期改革纲要》两个文件,均以发展民主法治建设的政治体制改革放在各项改革探索之首,承诺在未来的党内选举和区级人大代表的选举中将部分开放“竞选”和在区人民代表大会上对区长进行差额选举,力争率先实行市区党政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以及一系列改革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完善人民代表大制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举措,一定程度体现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和有效途径的政治体制改革,已逐渐成为新时期“经济特区”的重要历史使命,深圳经济特区正努力在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这个最尖端问题上有所作为。

  第五,党中央近年来在党的意识形态方面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预示着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思想大解放的高潮即将到来。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精神,已经为党解放思想,大胆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过去常常忌讳和回避的政治文明成果,开拓了广阔的空间;胡锦涛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将“主法治”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定义,更是前所未有地肯定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等一系列人类的普世价值,为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中,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了更为宽松和开放的氛围。

  如果说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久加诺夫曾指出“苏联和苏共垮台的基本原因是对财产、权力和真理的垄断,它断送了国家,导致国家上层的腐化和变质,直接出卖民族利益”。那么,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后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却是有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优良政治传统,早在1978年通“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就已经成功地化解了领袖对真理的“垄断”问题,确立了人类实践和理性的权威;而在1992年关于“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中,更是自觉地放弃了对财产的“垄断”,开始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确信在日益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正在“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而“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这将有助于再一次推动党的意识形态思想大解放,具体探索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的各种实现形式,使全体中国公民充分地享有和行使他们应有的政治权利。

  今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和部队武警官兵,万众一心、团结奋斗,沉着应对,经受了抗震救灾的巨大考验,保持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再次向世人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传统政治本质和“以人为本”的崭新执政理念,也再次向全世界充分显示了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洗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共产党理直气壮、充满自信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第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正在酝酿和开启之中,远没有达到高潮,更没有结束。从1978年到1992年是十五年,而从1992年到2008年又是十五年,也许历史将以这样一种惊人的巧合在中国大地上掀起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高潮,以推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这将是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最好方式。

 

回到目录

 
   

 

 
 

学习借鉴新加坡的和谐之道

吕元礼

 

 

  新加坡足可引以为豪的是“和谐社会”。李光耀说:“身为一个具有中华文化背景的亚洲人,我的价值观是政府必须廉洁有效,能够保护人民,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在一个稳定和有秩序的社会里取得进步,并且能够在这样一个社会里过美好的生活,培养孩子,使他们取得更好的表现。换句话说:一、人民在食、住、就业、保健等方面都受到良好的照顾;二、在法治下,社会有秩序、有正义。人民不分种族、语言和宗教,彼此都不互相歧视,没有人拥有极度的财富;三、人民尽可能享有个人自由,但却不侵犯别人的自由;四、经济能取得增长,社会能够取得进步;五、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制度,并不断获得改善;六、统治者和人民都有很高的道德标准;七、有优良的基础设施,消闲、音乐、文化和艺术设备;人民有信仰和宗教自由,能过充实的知识生活。”今天,要建设和谐深圳,就必须学习新加坡的和谐之道。

  不A不B:寻求竞争力与凝聚力之间的平衡点

  A与B是对立着的两个极端。不A不B强调的是对立双方的互相节制:不要左,也不要右;不要过之,也不要不及。李光耀曾以阴阳太极图为例,将阴的符号代表平等合作的凝聚力,将阳的符号代表争强好胜的竞争力。阴性代表平等,越多阴性,国家就越团结;而阳性代表竞争,越多阳性,表现就越积极。但是,阴与阳都不能过度,而必须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一方面,过多的阴,也就是过多的平等,会导致全面的工作不力,表现欠。另一方面,过多的阳会带来高度表现,但却必须付出代价:人民没有一种国家团结意识。因此,每个国家必须取得一个平衡点,即介于维持凝聚力和维护竞争力之间的平衡点。

  为此,一方面,新加坡政府反对绝对平均主义。新加坡是个论功行赏的社会,谁的能力强,谁努力工作,谁的表现好,谁就会得到应有的报酬。这就像一场经济长跑,那些训练有素、能力高、精力充沛的运动健将,会得到更大的奖励。李光耀指出,人生有如一场马拉松赛,那是一个永远无休止的竞赛,你跑完一条终线,另一条接踵而来。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拿第一,……而这就是事实,人们必须面对。如果你仍说“人人平等”,无论你能否完成(竞赛),那你就永远不能塑造一个马拉松冠军。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又注意避免“赢家通吃”所导致的赢者全赢、输者全输的局面。如果一个社会中的竞争赢者全赢,输者全输,就会打击落后者再接再厉的士气,进而造成社会普通成员的不满乃至社会动乱,并最终影响国家经济长期发展。走出“赢家通吃”的格局,新加坡政府制订了“人生赛跑”的如下规则:“只要我们的经济保持高增长,那么,我国队伍中的每一个队员,不论在赛跑中排名多少,都会得到一份努力奖。就算他跑最后,也会得到一份安慰奖。但是,他一定要跑完整个赛程,不能半途放弃。”

  为此,一方面,新加坡政府反对绝对平均主义。新加坡是个论功行赏的社会,谁的能力强,谁努力工作,谁的表现好,谁就会得到应有的报酬。这就像一场经济长跑,那些训练有素、能力高、精力充沛的运动健将,会得到更大的奖励。李光耀指出,人生有如一场马拉松赛,那是一个永远无休止的竞赛,你跑完一条终线,另一条接踵而来。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拿第一,……而这就是事实,人们必须面对。如果你仍说“人人平等”,无论你能否完成(竞赛),那你就永远不能塑造一个马拉松冠军。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又注意避免“赢家通吃”所导致的赢者全赢、输者全输的局面。如果一个社会中的竞争赢者全赢,输者全输,就会打击落后者再接再厉的士气,进而造成社会普通成员的不满乃至社会动乱,并最终影响国家经济长期发展。走出“赢家通吃”的格局,新加坡政府制订了“人生赛跑”的如下规则:“只要我们的经济保持高增长,那么,我国队伍中的每一个队员,不论在赛跑中排名多少,都会得到一份努力奖。就算他跑最后,也会得到一份安慰奖。但是,他一定要跑完整个赛程,不能半途放弃。”

  亦A亦B:劳、资、政共乘一条船

  A与B分别代表矛盾不同的两个方面。二者既互相对立,又相反相成。在处理劳与资、劳与政的关系问题上,新加坡政府特别注重相互之间的共生双赢。

  一方面,执政之初的人民行动党政府要求劳方向资方作出让步。李光耀指出,当年许下的让工人过上好生活的诺言如今无论如何必须兑现,但是要做到这点,新加坡必须重新建立监管制度、纪律和工作准则,以提高工作效率。他将雇主比作下金蛋的鹅,并告诉新加坡的工会领袖不能杀死下金蛋的鹅,因为新加坡需要这些金蛋。1968年7月,为了克服英国驻军即将撤走而带来的失业与可能出现的经济不景气前景,新加坡政府颁布了雇佣法和劳资关系修正法,要求劳工作出一定程度的牺牲。雇佣法颁布以后,使劳工的罢工权受到限制,更使罢工造成的损失日数大幅度减少。从1968年到1973年,新加坡不仅渡过了英军撤走后的经济危机,而且创造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也要求资方向劳方作出让步。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人民行动党特别强调让普通民众公平地分享由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李光耀将“分摊利益——不剥夺人民应有的生活条件”视为新加坡政府“建国经验”中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告诉人们:如果从工作和进步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利益,没有公平地让全体人民分享,就不会得到他们全心全意的合作与参与。因此,垄断群体努力所得的成果,只供享有特权的一小部分人专门享受,或更糟的是,让他们去炫耀享受,但却剥夺许许多多有贡献的工人所应得的利益,那是新加坡政府从来不能容忍和必须尽力克服的想像。应该承认,劳方与资方或穷人与富人之间存在着收入或结果的不平等,但不是机会和人格的不平等。而且,这种收入或结果的不平等,也是一种开放性不平等,即二者可以相互流动,如穷人通过努力也可以变为富人,富人因为好逸恶劳也可能变为穷人;而不是封闭性不平等,即二者不能相互流动,如劳方的子孙尽管百般努力也永远是“苦力”,资方的子孙即使好逸恶劳也永远是“贵族”。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一大优势在于没有牢不可破的阶级区分。社会流动性是新加坡成功的半个秘诀:穷人可以白手起家,富人也可能倾家荡产。社会有流动性,就不会互相仇视敌对。当然,这不是说仇恨不能制造。因此,新加坡不能把社会分级——所有富人与成功者的后代都念特殊的学校,养成说话带一种特别的腔调。英国工人仇视管理人员的原因之一,就因为口音成为身份的烙印;你即使赚100万英镑,也是个下等人,因为口音改不了。英国工人痛恨这种事,他们借罢工发泄怨气。但是,在新加坡,不论父亲的财富、背景、地位如何,任何人都可以从小学一直念到大学。由于新加坡政府注意在国家取得进步、经济获得发展的同时让人民能够分摊利益,并通过实现居者有其屋和建立中央公积金制度,将人民与国家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新加坡人从而达成如下共识:大家共乘一条船。劳工、经营者和政府都必须把这条船稳定下来。

  A中有B:“两体一心一条命”

  当代中国政治研究的许多问题,属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极为敏感和颇有风险的现实政治问题。因此,研究所的发展和课题的研究首先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研究方向、课题设计、内容安排和学术交流等各个方面加强政治意识,自觉地将自己的研究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结合起来。过去几年,我们积极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三贴近”的方针,积极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对立不同的A与B相互包含,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新加坡人认为,新加坡就像一个连体婴,一边名为“新加坡经济”,一边则叫“新加坡社会”,“两体一心一条命”。因此,只要任何一体陷入困境,另一边也就难免遭殃。新加坡总理公署部长林瑞生说,新加坡经济的头脑,整天在想如何加强经济竞争力;新加坡社会脑海所想的,是如何加强新加坡社会的凝聚力……两者之间非常了解,他们两个一条心、一条命。如果新加坡经济不能够生存下去,新加坡社会也无法求存;如果新加坡社会无法长期生存,新加坡经济也活不了。为此,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社会与经济的相互扶持、相互关怀。例如,在“非典”肆虐期间,“新加坡经济”如同生了一场大病,几乎无法站起身来。这时候,“新加坡社会”运用民间坚强的凝聚力,结果把“新加坡经济”扶持起来。之后,当“新加坡经济”康复了,“新加坡社会”却因失业率上升而患上“感冒”。这时候,“新加坡经济”便拨款设立社区关怀基金,结果把“新加坡社会”的“感冒”减轻。正是通过“新加坡社会”与“新加坡经济”的一路相互扶持、相互关怀,新加坡这个连婴体才会茁壮成长。

文章来源:《深圳特区报》 2008年1月29日

 

回到目录

 
   

 

 
 

学习新加坡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吕元礼

 

 

     城市实力既包括以经济为主体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为内容的软实力。软实力主要是指向心力、凝聚力、影响力和亲和力。深圳作为经济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经济特区,更要在提高文化软实力方面加大力度,积极跟进。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也是软实力的关键。提高文化软实力,关键要打造核心价值观,即打造那些深藏人的内心、支配人的观念、左右人的行为从而从根本上影响社会风貌、决定社会形象的根本价值准则。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种族、语言和宗教的移民城市,却能够具有向心力、凝聚力;作为一个施行严刑峻法的小国、岛国,却能够具有影响力、亲和力。究其缘故,关键在于它能够通过打造核心价值观以提高文化软实力。探索新加坡经验,对深圳具有特别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坚持道德价值观,以高尚情操塑造优雅社会,从而提高向心力

       道德价值观是指那些反映和影响人的道德品质的价值观念。新加坡领导人在执政之初就以建设有道德的社会为使命,以领导人的道德意志作为反腐的第一要素。李光耀曾向世人讲到过“做人诚实绝对有回报”的人生体念:自小,他父母与祖父母教育他们兄弟要明辨是非;长大成人以后,他也真切了悟了哪一种处事方式更能给他带来美好人生。例如,日据时代他当过建筑承包商,当新加坡恢复英国统治后,他为英军提供劳工。有一次,他与合伙人进入一座大货仓,里头装满纺织品等值钱的货物。他本有机会将货物据为己有,大赚一笔。然而,他与合伙人都没有这么做。参加政治之后,李光耀与同僚将“不收馈赠”作为首要的品格。他们义务为许多职工会服务而不收取费用,并由此创建起人民行动党。工友给予行动党回报,就是让行动党赢得大选。而行动党获得的政治支持,价值非金钱可比。在上台执政后,行动党制订许多条例确保党员及政府不贪污。比如,他们不能私下接受贵重物品的馈赠,任何贵重馈赠都必须经过估价。这就向外界发出清楚的信息——行动党政府不收馈赠,当然也不收钱。李光耀认为,行动党之所以能够一次又一次获得人民投票支持,其最大实力就是不贪污。人民行动党开始贪污的那一天,就是完蛋的那一天。反对党要战胜行动党的最大困难,就是要达到和行动党同等的廉洁水平。

      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也重视提升人民道德水平、文化素养。李光耀经常提及二战结束后他刚到伦敦,发现地铁口的卖报处并没有卖报人看守,人们经过时,想买报就自觉将钱放到装钱的盒子,需要找赎,就将整钱放入盒中后将该拿的零钱取出。李光耀非常赞叹当时的英国人的道德素养,也希望新加坡人具有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价值观。新加坡仅用一代人时间就使其经济从第三世界跃居第一世界。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还需要再用一代人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艺术、文化和社会行为水平,以便同新加坡所发展的世界级基础设施相称。为此,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塑造优雅社会的目标。由于重道德、讲操守,新加坡民众都以自己拥有“好政府”而骄傲,以自己身为新加坡人而自豪。这种对政府、国家和人民的认同感,使得新加坡社会具有向心力。

二、确立共同价值观,以中和思维构建和谐社会,从而提高凝聚力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宗教和语文的新兴国家,各族人民尚未具有一种能够引起各种族共鸣的共同的、独特的文化,把不同种族、不同语文和不同信仰的人民团结起来。新加坡政府认为,在新加坡人的认同感尚未建立起来之前,如果不采取任何步骤来发展共同的价值观念,就无法肯定这样的认同感有朝一日会自然出现。新加坡也是一个地处东西交通枢纽的开放性的城市国家,各种思想意识——包括优良的、颓废的——都容易在那里流传,直接影响人民的思想和行为。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外来文化都是有害的,但是,社会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令政府感到担心。由于英文已经成为新一代人民的主要用语,一旦他们过于西化,不但传统的价值观会被遗忘,他们也将与邻国的人民显得格格不入。时任新加坡总统的黄金辉在1981年指出,每一个民族都有不同的社会价值观,新加坡人不能把别人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概念一成不变地全盘照搬,更不能把自身的文化全盘抛弃。因此,新加坡需要把基本的共同价值观念归入国家意识。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将使新加坡人团结一致,同呼吸,共命运。1991年1月15日,新加坡国会通过了政府提出的“共同价值观”。其内容为“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社会关怀,尊重个人;协商共识,避免冲突;种族宽容,宗教和谐”。新加坡政府向国会提交的《共同价值观白皮书》进一步指出,如果新加坡的这一代人民不引导在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下一代,就无从知道他们最终将会接受哪一种价值观念;他们可能会无可避免地失去方向或放弃促使新加坡成功的原有价值观。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新加坡政府运用中和思维制定政策,如把握竞争力与凝聚力之间的中间点(不A不B),让人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亦A亦B),强调劳、资、政共乘一条船(A中有B),等等。由于价值观念的“共同”与思维方式的“中和”,新加坡在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具有很大的凝聚力。

三、光大传统价值观,以本土文明构筑东方社会,从而提高影响力

      李光耀视传统为反复试错、久经考验之后适者生存的“战利品”,是一代又一代的无数前人的集体经验的积淀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因此,传统的可靠性就要胜过少数天才的头脑。面对儒家传统的丧失,李光耀深感忧虑:“改变在所难免,我们还是必须设法保留我们基本的核心文化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使中国文明成为世界持久的文明。”他强调:“身居迅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希望在探索走向未来的同时不割断与过去的联系。在告别过去的时候,我们有一种深刻的不安,失去传统会使我们一无所有。”

      光大传统既需要继承传统,也必须创新传统。一方面,李光耀认为,儒家五伦所包括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价值观,直至今天仍能促进家人与家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以及家庭与政府之间良好有序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基本的关系。还有,你对社会应尽的义务,也是重要的。如果你能够从六岁开始就有系统地把这些观念灌输给学校的学生,你就能培养出良好的公民。如果你不那样做,那你只能有一群拉杂的人。”另一方面,李光耀强调,“起源于二千五百年前的儒家思想,是中国农业社会的产物,是为中国农业社会服务的。如果把这个思想原封不动地照搬到今天资讯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是绝对行不通的。”因此,对于儒家“五伦”等传统观念,我们“必须给予这些价值观一种现代化的表达方式,不容许这些关系沦为裙带风或偏袒行为,以致破坏我们的任人唯贤制度。”同时,“今天的政府,不再由封建王侯掌管。政府的职权范围也已经扩大了。因此,君臣有义,或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必须重新定位。”

       由于光大传统,光扬本土,新加坡就没有简单迎合潮流、时尚,更没有一味追随西方价值观起舞,新加坡社会因而具有以重家庭、讲义务、负责任为特征的东方魅力,新加坡也因此而更有影响力。

四、吸纳普世价值观,以开放心态建设现代社会,从而提高亲和力

       随着时代推移,新加坡民众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在对于领导人的期待上,过去,民众最为期求的可能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家长;现在,人们期望更多的可能是一个平等待人的朋友。为了与时并进,新加坡政府越来越注意吸纳包括民主、自由、平等在内的普世文明。例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的干部产生方式就从过去主要采用上级委任转变为逐渐推行竞争选举,新加坡政府的媒体管理模式就从过去的刚性管理转变为柔性管理,新加坡领导人的领导风格也在逐步走向平等开放:第一任总理李光耀是家长式,第二任总理吴作栋是兄长式,第三任总理李显龙则更多的是朋友式。

       为了改变一直以来庄重但有些刻板的执政党形象,行动党12位独立后出生的新进国会议员成立P65小组(即Post 65的缩写,意指1965年国家独立之后出生的一代),并建立以“P65”为名的网上博客,于2006年10月开始在博客上写日记,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踢足球、孩子幼稚园毕业、欣赏的音乐,也抒发他们对国家事务的看法。年轻议员在网上发表日记,网民的意见也接踵而来。其中包括许多批评的意见,从油价上涨到保留旧建筑物,应有尽有。尽管一些网民的留言尖酸刻薄,却丝毫不减这些议员的兴致。对于网民的留言,他们都非常有耐心地一一回复。行动党认为,网民有反应是好事,表示群众积极主动与议员沟通。目前,P65已成为一个品牌。12位年轻议员经常被民众邀请参与各种活动,如街头足球赛、另类音乐演出等。这使他们能够接触形形色色的老中青选民,并吸引了媒体和许多青年组织的注意。上述改变大大提升了执政党及其政府的形象,也大大提高了新加坡社会的亲和力。

 

 

回到目录

 
   

 

 
 

“香港政治生态、政制发展与选举制度改革”研讨会在深圳大学举行

 

 

     2008年6月28日下午,由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一国两制”与国家统一研究中心和深圳大学宪政与人权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香港政治生态、政制发展与选举制度改革”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大学文科楼1400会议室举行

     本次研讨会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深圳大学副校长阮双琛和深圳大学科研处处长李学金到会表示祝贺,阮副校长并就此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致开幕辞。开幕式由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定淮教授主持。莅临本次会议的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学者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澳门基本法委办公室副主任潘小达先生、研究室牛文展博士,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研究部副部长、中山大学政务学院郭正林教授,香港政府中央政策组非全职顾问宋小庄博士,香港城市大学对外联络合作处处长、法学院朱国斌副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陈丽君教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蒋朝阳副教授,澳门科技大学法学院王禹副教授,广东省委党校周建华教授,广东商学院法学院朱孔武副教授,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刘正宏先生,以及深圳大学宪政与人权研究中心主任邹平学教授,深圳大学法学院和宪政与人权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李薇薇教授、姚秀兰教授、王千华副教授、张淑钿博士、叶海波博士和本校政治学专业、宪法学专业的部分研究生。

     研讨会共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由张定淮教授主持,宋小庄博士、朱国斌教授、陈丽君教授、蒋朝阳教授作主题发言;第二单元由邹平学教授主持,张定淮教授、王禹副教授、周建华教授、朱孔武副教授作主题发言。在主题发言和自由发言阶段,与会者畅所欲言,就香港目前的政治生态、政制发展以及香港选举制度改革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围绕香港回归后基本法实施的历程,集中探讨了在基本法框架下香港政治的重点难点问题。

     最后,研讨会由邹平学教授做总结性发言并致闭幕辞。会议在热烈和谐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回到目录

 
   

 

 
 

我所再次承担中央理论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一项

 

  日前获悉中央理论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再次委托我所承担该课题的子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由、人权的基本观点研究”,这是我所在圆满完成该课题的子课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主与政治文明的基本观点研究”后,再次有机会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回到目录

 
   

 

 
 

我所谭功荣副教授获得一项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已于近日公布,1588项课题获得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资助,其中政治学类共74项。我所谭功荣副教授申报的“欧盟公共行政的最新发展”获得“一般项目”资助。

 

回到目录

 
   

 

 
 

《中国城市基层直接选举研究》一书出版

   

  日前,我所张涛教授与王向民、陈文新合著的专著《中国城市基层直接选举研究》一书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民主与自治为视角,以当代中国城市基层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和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为研究对象,讨论了目前中国城市基层选举的困境以及未来之发展路径。

 

回到目录

 
   

 

 
 

“中国农村基层选举制度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2008年6月21-2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合作主办的“中国农村基层选举制度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市广轩大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广州社科院等高校、学术机构的有关学者和国家民政部、中共中央组织部、广东省人大、广东省民政厅的有关部门官员,约三十余人出席会议。白钢、徐勇、任剑涛、史为民、党国英等教授在会上作主题报告。我所黄卫平、张定淮、邹树彬、周林刚、陈家喜等出席会议并发言。

 

 

回到目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在桂林召开

   

    2008年6月13—15日在广西桂林召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大学政治学院联合举办。我所张涛教授应邀请出席了会议,并在大会上做了主题发言。

 

回到目录

 
   

 

 
 

“城市草根抗争与基层治理”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2008年6月15日,我所兼职研究员周林刚副教授应邀参加了复旦大学基层社会与政权建设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城市草根抗争与基层治理”学术研讨会,做了《城市居民社区参与制约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深圳特区的问卷调查》的主题报告,台湾政治大学陈陆辉教授、复旦大学桂勇教授、刘春荣教授做了精彩的点评。

  与会期间,周林刚代表深圳研究单位就城市基层治理这一研究领域的合作问题同上海、北京、香港、台湾等地学者进行了探讨。初步达成共同创办《中国城市基层治理》杂志的协议。

 

回到目录

 
   

 

 
 

我所研究人员受邀到昆明介绍新加坡经验

   

    2008年5月24、25、26日,我所研究人员吕元礼教授应邀到昆明介绍新加坡经验,分别给昆明市委、市政府干部和昆明寻甸县、官渡区党政干部讲课。听众约达3000人次。

    新任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强调学习新加坡经验,目前,昆明正在开展学习新加坡活动,并派大量干部赴新加坡学习考察。

 

回到目录

 
   

 

 
 

华东政法大学召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发展”学术会议

   

    2008年5月31日-6月1日,华东政法大学在上海松江校区召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发展”学术会议,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苏州大学、山东大学、山西大学、上海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以及中国社科院、中央党校、中央编译局、上海市社联等学术机构的政治学者四十余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李路曲教授主持开幕式,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教授致开幕辞,我国政治学著名学者王邦佐、曹沛霖等在开幕式上发言。我所黄卫平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言。会议期间,周光辉、高建、杨龙、周平、黄卫平等教授还为华东政法大学的学生作了专题学术讲座,黄卫平教授的发言题目为“论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

 

回到目录

 
   

 

 
 

深圳市光明新区党工委召开新区成立一周年专家座谈会

   

    2008年5月30日,光明新区党工委、管工委召开光明新区成立一周年专家座谈会。会上,光明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工委主任田夫介绍了新区成立以来在行政体制、城市规划、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所开展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乐正教授、曲健教授等来自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改革办、市委党校、市社科院、市委决策咨询委员会、综合开发研究院等单位的学者、新区管委会领导干部40多人参加了座谈。我所教授汪永成博士作为深圳大学代表参加了会议并就光明新区今后的发展从体制、人才、动力和形象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议。

 

回到目录

 
   

 

 
 

张涛教授在我所“学术下午茶”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

   

    2008年5月14日下午,张涛教授在我所“学术下午茶”时间,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从国家与社会的分化、国家建设制度化程度提高、政治文明普世价值的认同、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执政党的现代化进程等方面,总结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并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广泛讨论。

 

回到目录

 
   

 

 
 

我所学者出席深圳市民主法治建设座谈会

   

    2008年5月9日上午,中共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同志主持召开了"深圳市民主法治建设座谈会",就修改完善《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若干意见》,征求各民主党派和专家学者的意见。我所黄卫平、汪永成教授作为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的学者出席了座谈会,我所兼职研究人员肖俊副教授作为民主党派的代表出席了座谈会。

 

回到目录

 
   

 

 
 

美国国务院中国问题专家Marc S. Abramso一行访问我所

   

    经深圳市外事办公室安排,2008年4月23日,美国国务院区域谈判研究员Marc S. Abramso和政策调研室研究员Robert Moeller专程访问我所,应客人之邀,我所黄卫平教授、谭功荣副教授就中国政治发展及国务院机构改革等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不可逆转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稳步推进,深圳也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解放思想”的精神,积极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深圳市外事办官员王忠民、姬剑陪同会见了美国客人。

 

回到目录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行理事刘炳森先生4月7日莅临我校举办讲座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行理事刘炳森先生于2008年4月5日抵达深圳,4月6日在深圳电视台制作《对话新加坡》节目,4月7日下午2点30在我校师范学院国际会议厅作了题为《新加坡政治、社会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的讲座。配合讲座,播放了相关精彩录象。

     去年8月,以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成员为主体的深圳大学赴新加坡考察团受到刘先生等人的热忱接待。

 

回到目录

 
   

 

 
 

我校承担2008年度中组部重点调研课题2项

   

    在2008年3月26日举行的中央组织部2008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协调会上,中组部委托深圳大学承担2项子课题,一项是“一些国家执政党培养选拔官员制度比较研究”,该项目属于“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拓展研究”的子课题,是今年度中央组织部重点课题,由我校新加坡研究中心具体承担;另一项课题是“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意识路径研究”,该课题属于“关于党的执政意识问题研究”项目的子课题,是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交办的课题,由我所具体承担。

 

回到目录

 
   

 

 
 

我所参加中央组织部2008年度重点课题协调会

   

    2008年3月26日,中组部党建所和全国党建研究会秘书处在北京召开中央组织部、全国党建研究会2008年重点课题协调会,中组部副部长、全国党建研究会副会长欧阳凇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全国各地组织部系统、党建研究会、党校和高等院校的代表15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我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汪永成教授代表我所出席会议。会议总结了2007年重点调研课题的完成情况,我所承担的“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国外一些主要政党组织发展趋势研究”荣获一等奖。在本次会议上,辽宁省党建研究会、四川省党建研究会、天津市委党校、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在大会上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经验,我所代表的发言引起与会代表的好评。

 

回到目录

 
   

 

 
 

范晓军教授在我所“学术下午茶”谈“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

   

    2008年3月19日下午,我所兼职研究人员范晓军教授在所会议室“学术下午茶”时间,与我所部分研究人员和学生交流对“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的研究心得,明确肯定地预判国民党将大胜民进党,并对台湾二次政党轮替后的两岸关系进行了深入研讨。

    我所的“学术下午茶”是所内不定期的小型学术沙龙,每次就一个主题,请一位学者主谈,大家共同交流。

 

回到目录

 
   

 

 
 

我所成功承办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政治学-法学类)主任联席会议

   

    为总结近年来广东省普通高校政治学和法学类重点研究基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发展和决策咨询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经验与做法,加强各基地之间的交流合作,更好地促进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根据省教育厅科研处安排,我所于2008年3月8日-9日在深圳蛇口海上世界广场明华轮酒店承办了首次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政治学-法学类)主任联席会议

     深圳大学副校长阮双琛教授、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处处长王斌伟博士、中山大学社科处处长李仲飞教授、深圳大学科研处处长李学金教授、中山大学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研究中心周林彬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地方法制研究中心彭世忠教授、广州商学院法治与经济发展研究所邓飞豹教授、汕头大学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所李平教授等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期间,各基地介绍交流了各自的经验,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回到目录

 
   

 

 
 

我所获得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应急)课题一项

   

    2008年3月1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正式发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应急)课题立项信息,我所申报的名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成就和基本经验研究”课题获得立项

 

回到目录

 
   

 

 
 

我所研究员邹平学获得一项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办公室委托项目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和我所研究员邹平学教授签署《基本法理论研究项目委托协议》,协议约定委托方委托邹平学承担《香港基本法解释机制研究》课题,经费4万元,时间1年。

 

回到目录

 
   

 

 
 

我校成立新加坡研究中心

 

    日前,深圳大学已决定正式成立新加坡研究中心,直属深圳大学,校长章必功教授聘任我所副所长吕元礼教授为该中心主任,聘任新加坡国立大学黄潮翰教授为该中心名誉主任。我所研究人员纷纷向吕教授表示热烈祝贺,并期待着我所与该中心的良好合作。

 

回到目录

 
   

 

 
 

我所汪永成教授论文获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我所研究人员汪永成博士的论文《用脚投票、用手投票两种机制的非均衡性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行为的非公平性》获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该文指出,在政府(间)竞争的条件下,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行为受到流动性生产要素所有者“用脚投票”和普通公民“用手投票”两种机制的影响和制约。目前,这两种机制对我国地方政府所形成的压力是不均衡的,因而产生了“亲流动性要素所有者的服务型政府”而非公共服务型政府。这一分析为解释和解决目前许多地方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等民生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意义的视角。

 

回到目录

 
   

 

 
 

我所圆满完成中组部2007年度重大调研项目

   

    日前,接中组部党建所电话通报,由吕元礼教授主要执笔的我所承担的中组部2007年度重大调研项目的子课题"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新加坡人民行动党组织发展趋势研究",已顺利结项,并经中组部聘请有关专家进行认真评审,我所完成的课题报告再次荣获中组部党建所年度重大调研课题一等奖。这是我所在学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依靠我所全体研究人员,特别是发挥吕元礼教授在新加坡研究中的核心竞争力所取得的佳绩。自2002年以来,我所先后五次代表学校党委课题组承担中组部年度调研任务,荣获四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

 

回到目录

 
   

 

 
 

《现代物业》发表长篇报道“住宅小区治理高端论坛——记上海国际研讨会”

   

    2008年第1期《现代物业》杂志发表长篇报道“住宅小区治理高端论坛——记上海国际研讨会”,较详细报道了2007年11月由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与我所联合主办的“住宅小区和谐治理:制度、体制、机制”国际学术会议,并摘要发表了与会学者的发言。

 

回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