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Http://www.ccpri.com

 

高考制度困局不在高考本身

  作者:张 涛 合作者:无
  刊物名称:晶报 期号:2007年7月13日     

  今年的大学新生的录取在进行之中,可想而知考生和家长在焦急的期盼录取的结果。考上心仪的大学肯定是梦想的实现;没有考上心仪大学而被以“服从调剂”名义录取的一定有遗憾;而“名落孙山”的则会成为他永远的痛,而一定不会是“痛并快乐着”那样洒脱般的感受。总而言之,目前的中国高考呈现出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其结果虽然有人感到高兴和喜悦,可是其过程却难觅快乐的感受。所以,高考制度成为了质疑的对象。 
   对当下的这种现象,我首先想到的问题是,假若中国没有了高考会是怎么样?在“文革”这不是假若,而是事实。我是七七级的学生,得知恢复高考的消息的那般喜悦;准备参加高考过程中那般兴奋和快乐;接到录取通知书那般幸运的感受,已经不是今日的考生可以比拟的了。曾经给我们带来无限快乐的高考现在的怎么就成为了爱恨交加的对象。 
   从我的专业知识背景去分析,我认为高考制度的困局,并不完全在高考制度本身。比如说“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大师”?难道其直接原因在高考制度吗?我看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没有自由主义和民主的文化传统,而正是由于没有这种文化传统,政府对教育领域的统治太多,社会没有自主的空间,教育没有自主的空间,个人没有选择的空间,这样当然就没有一个可以产生创造力的环境。创造力是与个人选择、自由竞争的制度安排直接相关的,这种制度安排在经济领域即市场经济制度;在政治领域即民主制度;在教育领域是它应该是什么制度?前一阶段电视热播的《大国崛起》在总结德国的崛起经验时,有这样一段话:“国家必须对教学和科研活动给予物质支持,但是不得干涉教育和学术活动。同时拥有国家的保障和充分的自由,成就了德意志的科学家。” 从1851年到1900年,在重大科技革新和发明创造方面,德国取得的成果达到202项,超过英法两国的总和,居世界第二位。直到今天,德国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科技大国之一。可是在我们的教育制度下,学生最善于做的是背诵,是引经据典。在家听家长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在单位听领导的话,这是标准行为,不合标准会被打入另册,并且知识有标准答案,在这种环境中如何产生创造力? 
   又比如,“让学生不堪重负”是社会对高考谴责最甚的问题之一,难道高考改革能使学生“减负”吗?我的经验告诉我,没有高考就能使学生“减负”,“文革”我们这一代人就是“玩”大的。高考不可以没有,高考制度无论如何改革,难以使学生“减负”。问题不在高考,在就业压力,看看我们现在的就业市场的门槛,好的职业已经开始非研究生不要了。一方面我们不得提高全民的教育素质,而另一方面,我们的人口太多,就业不易。而通过高考是最可预期的获得成功,提高生存质量的人生道路。有人说条条道路通罗马,我说哪条道路最顺畅,可能性最高,成功的希望最大?还是高考!不要拿比尔•盖茨说事,他的成功是个案,没有普遍意义。高考是面对大众的。中国的高考要走出困局,除了教育的自主性之外,恐怕就是,多元的考试制度的建立。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 流量统计 | 管理登录  

粤ICP备05077604号

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深圳大学 文科大楼四楼  电话:0755-26958062

网站维护:黄杰、周旺辉  ;网页设计:黄杰、涂春光、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