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Http://www.ccpri.com

 

只知家庭不知社会培养不出公共精神

  作者:张 涛 合作者:无
  刊物名称:晶报 期号:2007年8月31日     

  由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国人到国外旅游逐渐多起来,然而,中国人在国外的旅游形象向来遭人诟病,不久前,欧洲某酒店举行了一个全球游客评选,日本游客获得第一名,而中国游客得到的评价则是倒数第三。这两年中国外交部也不得不扮演道德礼仪教化角色,比如,8月21日中国外交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提醒我国公民出国时的注意事项,如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等。 
    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喧哗等等本是国人在本土的习惯,就是到国外也会习惯成自然。我在深圳出行是常常乘坐公共交通的,从而会常常聆听这样的喧哗,有人在公共汽车和地铁上,打手机就像是在他的私人办公室,好像是在一个人的世界里,那般的目空一切。有一次,由于大声说话的时间太长,我忍无可忍,提醒他注意社会公德,他的反应则是一脸的茫然:“这与道德有关系吗?” 
   是啊“这与道德有关系吗?” 
   的确,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道德礼仪中,是没有请“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等等教条的。但是我们有我们的传统道德礼仪,并且就是现在我们中国人对待婚丧嫁娶,仍然视为人生大事,不能草率,祝寿礼仪仍然在传承,在聚会宴席上大家互相推让,不肯居上坐,也就是行孔子之教。如果说“礼仪之邦”消失殆尽,我是不能同意的,说中国人的修养就是不如外国人,也一定是一个伪命题。 
问题在于我们中国人道德礼仪与西方人的道德礼仪有差异。其根本之差异在于,中国的所有道德礼仪只在私人联系中才发生意义,而西方的道德礼仪其特质是社会公德。我们目前仍然习惯见面之后有一系列的查户口般的话语,贵姓?贵庚?哪儿的人?哪儿毕业的等等。例如,问清楚了年龄,就可以称兄道弟。说到底不了解这些我们就无法与他人交往,我们只有问清楚了“你是谁”?理清了我与你的关系,并且把这种关系放在家庭关系中,道德礼仪才发生意义。 所以,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中,亲属实在是多,叔叔多、阿姨多、兄弟多。反之,不认识的人,没有关系的人,理论上也可以被视为不是人,因为,在他的眼里你是不存在的。在中国的道德准则中没有“一视同仁”、“平等”这样的道理。 
    所以,从这个视角去看待中国人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就不难理解。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历,你如果和家人朋友共同上公共汽车,你们之间一定是长幼有序,相互礼让,但是,如果你是一个人,你一定是争先恐后抢道上车。一方面你是君子;另一方面你又是“野蛮人”。而这后面的现象,用西方的社会公德判断,当然是没有公共礼仪规范的丑陋行为。 
    所以,像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等这些现象,本质上是中国人的“私德”在社会公共领域失效的反应,在一个熟人的、安静的环境中一定没有哪一个人敢于大声喧哗,这个素质中国人是有的,可是在一个陌生人的环境里就敢大声喧哗。 
    公共精神这样的素质是我们需要培养的。 “公共精神”、“公共意识”、“公共道德”为一新名辞,中国原来没有这种东西。可是,我们要与西方交流,并且我们中国人之间的交流范围和空间也在增加,这都需要培养我们的公共道德礼仪新规范。我们不可以只知家庭、亲戚、朋友、同事和熟人;我们还应该知道在这些之外还有一个“社会”,这个“社会”仍然是需要我们共同维护的家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 流量统计 | 管理登录  

粤ICP备05077604号

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深圳大学 文科大楼四楼  电话:0755-26958062

网站维护:黄杰、周旺辉  ;网页设计:黄杰、涂春光、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