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 ||||||||||
Http://www.ccpri.com | ||||||||||
|
||||||||||
黄金周的是是非非 |
||||||||||
|
||||||||||
又一个黄金周过去了,已经实行了9年的黄金周制度的存废问题,又一次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又有媒体发布消息称,国家旅游局正在酝酿新的休假方案,目前已到最后论证阶段,只待上报全国人大审议通过。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将被纳入法定假日,而五一黄金周则有可能被撤销。看来黄金周存废之争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会有一个结论。 在我看来黄金周从一开始就被引入一个非理性的轨道,或者说被纳入到经济增长的轨道之上。我们注意看看媒体与黄金周相关的新闻报道,其关注点多是“游客购物消费”、“旅游市场”、“旅游产品”、“旅游收入”这些经济事务。这也的确十分符合当下中国社会的特点,这是一个言“利”的时代,过渡商业化了。当然从1999年的情况看,这种选择也是可以理解的,究竟那时经济增长是唯一的选择,通过放长假推动人们旅游,可以拉动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的发展。9年来黄金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究竟有多大,这是经济学家的事情了。 黄金周的改革其面向重要的是脱离单纯的经济思维定势,回归其本质属性——休闲。休闲本是人类的天然生活方式,在农业社会由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人们必然会有“农闲”,进入工业化社会,就需要有正式的制度安排可以使人们有休闲,在紧张的工作之外有阶段性的放松自己的时间,一张一弛乃人之常性,人需要有一个时间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让自己的心灵安宁祥和下来,让自己的身体得到舒展,如陶渊明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优哉、悠哉! 旅游当然是一种休闲方式,可是黄金周这样的制度安排将旅游塑造成为了旅游群众运动,在一个时间内近一亿人集中出行,行路难、住宿难、购票难、用餐难,景点喊“挤”,游客喊“累”,旅游就是景点“赶场”。这样的“黄金苦旅”甚至还产生“节日病”,而影响到节日后的工作。 除了工作,我们需要休假,甚至需要寻找一个名义来休假,除夕、清明、中秋、端午当然可以成为我们休假的理由,这可以增添休假的节日的气氛和精神享受。休假是休闲,旅游一定是十分重要的休闲方式,可以说在这一点上,黄金周也是有贡献的,我们中国人的旅游新生活,旅游概念的形成和强化就是开始于黄金周,其贡献功不可没。可是这种并不休闲的旅游方式,需要新的制度安排去改变,其问题之所在就是休假的“共同性”的制度安排,通俗的说就是“一刀切”;其改变所以遵循的原则只能是实行有“差异性”灵活的休假制度安排,当然这种“差异性”不应该建立在个人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行业的基础之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