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 ||||||||||
Http://www.ccpri.com | ||||||||||
|
||||||||||
且将“天眼”看发展 |
||||||||||
|
||||||||||
王阳明不愧为富有原创力的思想家。他在12岁时便写下了奇思妙想的如下诗篇:“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这首诗在语言也许难掩稚嫩,在思想上却透露出伟大。因为它为世人贡献了一种认识世界的工具:“眼大如天”的“天眼”。 天眼作为认识工具,突破了短视的肉眼的时空局限。可以进一步开掘天眼的内涵。有道是:“寿与天齐。”这里的天指的是时间的长久;俗话说:“心比天大。”这里的天说的是空间的广阔。因此,天眼作为认识工具,就是用长久、广阔的眼光看世界。 用长久、广阔的天眼看世界,就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问题。比如,发展是硬道理。但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则是违反了大道理:一方面,用长久的眼光来观察,不可持续的发展其实是寅吃卯粮,今人断绝了后人生路;另一方面,从广阔的视角去认识,不可持续的发展其实是弱肉强食,人类扼杀了其他生灵。概而言之,就是断子绝孙,杀生灭种。这就要求我们在讲发展的硬道理的时候,更要讲可持续的大道理。因为大道理要管硬道理,所以,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之前加上“可持续”,用“可持续”将“发展”管起来。 也许有人会说,不是要以人为本吗?发展过程中难免要打掉一些坛坛罐罐,但只要对人类有利,也就无可厚非。这种看法,正是肉眼带来的局限。用时间上能够看到长久的天眼看问题,就会发现,真正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以包括了子孙后代的大人类为本;而一旦以包括了子孙后代的大人类为本,其实就要以环境为本。冷静想想,有了环境,没有人也可以有人;没有了环境,有了人也会没有人。不是吗? 一当认识到环境的重要,也就意味着我们用天眼拓宽了自己的视野,突破了自身的局限。于是,我们在背靠文明的时候就能保持冷静,在面对自然的时候就能保持谦卑。我们固可以自豪:当人类砍下第一棵树的时候,文明就开始了;我们更应看到: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的时候,文明也结束了。有道是,事物皆有“对”。例如,天与地相对,阴与阳相对,等等。但唯独开天辟地的盘古没有“对”。仔细一想,其实也有。如果人类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此劫中最后一人,不就成为盘古的“对”吗? 天眼也是“以道观物”的道眼,所以,道家经典满篇讲的都是可持续的道理。《庄子》有一则寓言,说的是商人子贡看到一位老人正浇水灌地。他“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忙忙碌碌地“用力甚多而见功寡”。于是,聪明而富有经济头脑的子贡就劝老人使用用力少而功效多的桔槔。老人听后并不称谢,反而忿然作色地讥笑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变的心思存留胸中,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大道也就不会充实他的心田。所以,“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 对于那种背靠文明充满傲慢、面向自然缺乏谦卑的发展,老人的言行无异于一声棒喝与警钟:人类用桔槔提起第一桶水的时候,文明开始了;人类用桔槔提完最后一桶水的时候,人类灭亡了!不可持续的发展将带来如下吊诡:人类通过征服自然最后被自然征服(毁灭自身),自然通过被人征服最终征服人类(毁灭人类)。 缺乏天眼,人类就看不到,不可持续的发展,其实是从帝国大厦屋顶往下的纵身一跳。现在,我们也许跳到了23层。我们狂喜,大叫:“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像飞一样!”但是,窃以为,这种举动还没有一个自杀的吝啬鬼更有自知。显然,这位吝啬鬼在自杀的时候知道自身行为的结局:他从楼顶纵身一跳而经过自家窗户的时候,大声对窗内的家人喊了一句话:“晚上少做一个人的饭!”所不同者,人类以不可持续的发展所进行的作为类的自杀,就不是“少做一个人的饭”的问题,而是“不用做饭”,也“没人做饭”,更“没有饭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