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 ||||||||||||
Http://www.ccpri.com | ||||||||||||
|
||||||||||||
一分为三:邓小平的新思维 |
||||||||||||
|
||||||||||||
全新的事业需要全新的思维。如果说,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毛泽东的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一分为二”,那么,领导中国改革这一全新事业取得巨大成功的邓小平的新思维就可以表述为“一分为三”。“一分为二”是将事物区分为左与右或A与B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在革命时期,由于矛盾双方形成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态势,“一分为二”就必然强调矛盾双方的对抗与斗争,如“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力的行动”[1]。其表现形式往往为有A无B、非A即B,如“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二者必居其一”[2]。与“一分为二”不同,“一分为三”是在将事物区分为左与右或A与B两个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在二者之间寻求那个平衡二者又超越二者的中,从而将事物左、中、右或A、中、B地一分为三,并赋予中以协调、统领其余二者的突出地位。这里,中是就事物的静态而言;从动态来看,中也表现为和。概而言之,中就是静态的和,和则是动态的中。邓小平“一分为三”的新思维,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 一、 不A不B “一分为三”强调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即毋过毋不及)。其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不A不B。这里,A与B是对立着的两个极端。不A不B就是不要左,也不要右;不要过之,也不要不及,从而达到中和的境界。 邓小平防“左”反右的思想十分典型地体现了不A不B的思维方式。他说,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要坚决防止和反对“左”的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在认识、把握“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根本问题时,邓小平既反对把社会主义与人类其它文明包括资本主义文明绝对对立起来的僵化教条的极左思维,指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3],坚决否定“宁要资本主义的草,不要社会主义的苗”的错误观念;也反对把现代化等同于西化的食洋不化的极右思维,反对脱离中国国情盲目照抄照搬西方具体制度和做法的错误行为,指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4] 二、亦A亦B “一分为三”强调用中和协调其余对立着的两方,使之和平共处,互相补充。其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亦A亦B。这里,A与B分别代表矛盾不同的两个方面。二者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从而达到中和的境界。 邓小平“一国两制”与互让合作的政治思想十分典型地体现了亦A亦B的思维方式。“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是邓小平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而提出的一种政治构想或新的国家模式。它的具体含义是在一个统一的国家内,允许两种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同时存在,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互让合作是指国与国之间通过互让解决争端、依靠合作共同发展。“一国两制”的构想与互让合作的思想冲破了势不两立、你死我活的两极藩篱,走向了“自己好,也让他人好”的中和境界。对此,邓小平有过许多具体论述。他说:和平统一“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5]。“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6]又说:“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7]“你们让一点,我们让一点,就解决了”[8]。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不是只对一方有利,而是对双方、对两国、对两国人民都有利”[9]。今天,“香港好,祖国也好;祖国好,香港更好”的口号,就是“一国两制”的形象描述;“增进了解,发展共识,加强合作,共创未来”的方针,就是对互让合作的深化发展。还有,作为邓小平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提出,同样体现了亦A亦B的思维方式。荀子指出,“制名之枢要”,“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10]。个中原因,可以从严复的一段言论中得到解释:“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且守且进,此其国之所以骏发而又治安也。”[11]这里,新与旧、进与守,既不相同,却又相和。循旧作新,且守且进,也就是亦旧亦新,亦守亦进。从“制名”的角度来考察,社会主义是我们一贯高举的旗帜,是“旧名”;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是从现实出发提出或引进的概念和事物,是“新名”。“非新无以为进,非旧无以为守”。亦旧亦新,亦守亦进,正是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邓小平在处理国内国际一系列重大事务时,也都体现了亦A亦B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处理国内政治事务时,他反复强调要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坚持不懈地实行改革开放;既要坚持改革开放,又要加强法制建设,坚决打击各个领域的犯罪活动;既要强调“稳定压倒一切”,又要认清“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处理国际政治事务时,他十分强调要少一点势不两立,多一点和平共处;少一点你死我活,多一点你好我好;少一点对抗,多一点合作;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三、A而B “一分为三”强调对立双方主次有序,相辅相成。其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A而B。这里,A为一端,是基本的;B为另一端,是辅助的。如果光有A或总是A,就是雷同。只有以B辅A,即A而B,才能济A之不足,以至中和。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十分典型地体现了A而B的思维方式。这里,社会主义是伟大旗帜,是立国之本,是基本的;中国特色是内在灵魂,是强国之路,是不可或缺的辅助。仅仅坚持社会主义,不强调中国特色,就走不出僵化的斯大林模式,就会最终窒息社会主义;只有在高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出发,不断创新社会主义内涵,才能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有,在处理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政治问题的时候,邓小平十分注意将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里,原则的坚定性是基本的,策略的灵活性是不可或缺的辅助。没有策略灵活性的原则的坚定性就会沦为教条僵化,没有原则坚定性的策略灵活性就会丧失立场方向。具体地说,邓小平反复强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互不侵略、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用以指导自己同各国发展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这是原则的坚定性。在坚持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邓小平又十分注意求同存异,大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其中包括意识形态和我们不一致的国家的友好关系。这就是策略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我们的政治事业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胜利前进。 四、A中有B “一分为三”强调对立双方的调和整合,互通有无。其表现形式可以概括为A中有B。这里,矛盾双方各以己之所有,济彼之所无,各以己之所过,济彼之不及,从对立走向中和。 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许多精辟论述,十分典型地体现了A中有B的思维方式。他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12]又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3]把社会主义与其它一切文明成果统一起来、联系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割裂开来,从而创新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内涵,指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路子。今天,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和深刻把握邓小平“一分为三”的新思维,才能真正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引向最后胜利。 ———————————— 注 [1]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 毛泽东语; [3][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3页;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0页; [6]同上,第59页; [7]同上,第49页; [8]同上,第19页; [9]同上,第53页; [10]《荀子 .正名》; [11]《严复集》第1册,《主客评议》,第119页; [12][1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