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Http://www.ccpri.com

 

中国现代化:客体、特征与实质

作者:吕元礼 署名:独立 合作者:无
发表刊物:人文杂志 期号:1999年第6期 转载情况:无
是否以“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专兼职研究员”名义发表: -2-(说明:"1"为是,"2"为否)      

    毫无疑问,我国当前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现代化。但是,现代化的内容、特征与实质是什么,则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现代化的内容、特征与实质,应该从“大文化”——即广义文化的角度去理解。所谓广义的文化,是人在实践过程中认识、掌握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保存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社会制度的总合整体。只有从广义的文化去理解,才能真正把握现代化的内容,明确现代化的特征,抓住现代化的实质。 
     
    一、 现代化的内容 
 
   从广义的文化理解现代化的内容,必须首先了解文化的结构。文化的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面:1、物的层面,即物质文化,指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生产及相应的技术、工艺,直到造成适宜于人类生活之物质环境的各种活动及成果。它包括:其一,人们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而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其二,人们运用生产力改造自然,进行发明创造的物质生产过程;其三,人们的物质生产过程的具体产物。2、心物结合的层面,即制度文化,指人类相互往来所形成的诸种关系、等级、制度等。它包括:其一,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其二,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形式;其三,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人与人的关系——社会关系以及种种行为规范和准则。3、心的层面,即观念文化,指人类在创造物质文化和形成制度文化时产生的各种思维方式、信仰习俗、心理状态、精神产品等。它包括:其一,人们的各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如教育、科学、历史、语言、体育、宗教、文学、艺术等;其二,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满足生活需要的方式——生活方式等;其三,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等。文化的三个层面各有其自己的特性。物质文化的特性表现为活跃性和革命性。它是文化结构中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制度文化的特性表现为权威性、稳定性。它的性质直接决定文化结构整体的性质;一定的制度文化一经确立之后,只要能够满足物质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力在一定时期的发展需要,就可以保持相对不变。观念文化的特性,表现为先导性和滞后性。这两种矛盾着的性质之所以能够并存于观念文化之中,是因为观念文化是一种柔韧度最大的文化:一方面,它可以作为先导,在一定条件下促进和带动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另一方面,它可以作为惰力,落后于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并成为它们发展的障碍。文化的三个层面构成一个有机的文化结构:物质文化是文化结构的基础,它是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前提和条件;制度文化是文化结构的保障,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文化,才能保证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协调发展;观念文化是文化结构的主导,它保证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 
    现代化的内容之所以应该从广义的文化来理解,是由文化的性质特征决定的。 
    1、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总和整体。物质文化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制度文化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观念文化反映人自身的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状态。文化的三个层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体中的某一层面的现代化,必然带动并且要求其他层面乃至整体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物质文化的现代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的现代化为保障,以观念文化的现代化为先导。只有以文化为内容,才能实现整体的现代化。 
    2、文化是人类的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实践能力是实践主体的内在素质,它潜藏于实践方式与成果中的深层;实践方式是具体实践过程展开的形式和内容,它确定了文化的现实存在及其运动演变;实践成果是以实体的形式或外观存留下来的人类活动的产品。现代化的实践成果可以用金钱买到,现代化的实际能力和方式,却不能简单地通过金钱来获取。有了现代化的实践能力和方式,可以创造出现代化的实践成果。没有现代化的实践能力和方式,即使引进了现代化的实践成果也会变成废物。文化是人类的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只有以文化为内容,才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3、文化是人类对象性活动及其产品的统一。活动是产品的前提,产品是活动的结果。没有无结果的前提,也没有无前提的结果。文化是人类对象性活动及其产品的统一。只有以文化为内容,才能实现完全的现代化。 
    4、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即广义的传统文化,可以进一步区分为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方面。传统文化是外在于主体的、历史地凝固了的种种文化成果,是一些“死”的物,如传统的生产工具、传统的规章制度、传统的精神产品等;文化传统是内在于主体之中,支配着民族认识和行为的习惯势力,如传统的思维方式、传统的价值取向等。现代化不仅要实现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转变,更为重要、更为艰难的是要实现文化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只有以文化为内容,才能实现完全的现代化。 
    5、文化反映人的本质。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劳动。文化则是人类本质的展现和成因。文化来源于人的本质,又促成了人的本质。一方面,文化总是人的文化,即文化由人创造和传递,人是文化传递的前提和主体,没有人,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人总是文化的人。即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制约着人类,规定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没有文化,则没有人。法国现代规划制订者让.莫内说过一句话:“现代化要先化人,后化物。”因为现代化的机器要靠现代化的人来运转和操作,现代化的制度要靠现代化的人来制订和执行。而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则是人的生存方式;人在多大程度上是系统化的文化,文化就在多大程度上是符号化的人。只有以文化为内容,才能实现人的现代化,从而才能实现本质的现代化。 
    6、文化是对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肯定。首先,文化是人类以自身作为主体作为对象性活动的产物,是人的主体性的实现。其次,动物的所谓劳动如蜜蜂筑巢等,只是一种本能的表现,看不到任何个体的差异,全都以相同的方式并根据同一不变的规则进行,没有任何个体选择和发挥个体能力的自由。文化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的产物,是人的个性的充分展现。以文化作为现代化的客体,强调了现代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纠正传统文化和“左”的思想影响下对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忽视,纠正过去把人仅仅归结到社会性甚至仅仅归结到阶级性上的偏向。强调现代化以文化为内容,就是强调在现代化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和个性的充分发挥和发展。 
 
    二、 现代化的特征 
 
    所谓特征,是指事物运动形式的内部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从广义的文化来理解现代化的特征,必须首先了解我国当前文化的特征。我国当前文化的特征,表现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双峰对峙式地对立并存的二元结构。 
我国的现代化是不同于内发型的外发型的现代化。内发型现代化是指文化结构内部自身孕育生长和发展的文化变迁,外发型现代化是指由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刺激、挑战而应战的文化变迁。内发型现代化是文化自身逻辑发展的结果,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文化有机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解决自身的矛盾。外发型现代化则是外来的现代文化直接嫁接到原有的传统文化之上,形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双峰对峙式地对立并存的二元结构。这种二元结构表现为两种形态: 
    1、文化的横向二元结构。 
    所谓文化的横向的二元结构,是指文化结构的每个层面,都表现出现代文化与封建的或具有封建色彩的传统文化的横向对立并存。具体表现为: 
其一,就物质文化而言,表现为社会化程度较高的社会化大生产与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小生产的对立并存;自动化的先进生产手段与手工劳动的对立并存。传统的生产手段和方式,排斥和阻碍着现代化的生产手段和技术的传播与实行。 
    其二,就制度文化而言,在政治制度上,表现为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制度与权力过分集中、缺乏制衡机制的具体体制的对立并存;在经济制度上,表现为部分适合社会化大生产的所有制形式与一些妨碍劳动者积极性的僵化制度的对立并存;在经济体制上,表现为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的对立并存;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为平等关系与等级制度的对立并存。所以这些,实际上是现代制度文化与封建的传统制度文化的残余或变相形式的对立并存。                                         
    其三,就观念文化而言,表现为民主作风与家长制作风的对立并存,平等观念与等级观念的对立并存,等等。 
    2、文化的纵向二元结构。 
    所谓文化的纵向二元结构,是指文化的各层面发展不平衡、不同步,表现出此层面的现代文化与彼层面的封建的或具有封建色彩的传统文化的对立并存。具体表现为; 
    其一,现代物质文化与封建的或具有封建色彩的传统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对立并存。这是因为,在文化结构中,物质文化一般具有最革命的特征,制度文化往往具有稳定性的特征,观念文化有时表现滞后性的特征。比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引进了许多现代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但是,由于封建家长式的管理制度和小生产者的狭隘观念,致使现代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其二,现代制度文化与封建的或具有封建色彩的传统观念文化的对立并存。比如,我们的宪法规定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但是,由于许多政府官员存在封建家长作风,许多群众的思想境界,还停留在盼望一个好官或“清官”为自己作主的层面上,便造成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规定变为一纸空文;我们已经建立了各种现代法律制度,但是,由于大家缺乏法制观念,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大量存在。 
    其三,现代观念文化与封建的或具有封建色彩的传统传统制度文化的对立并存。观念文化有时表现出先导性特征。先于具有稳定性特征的制度文化的变革。这一点,在知识分子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优胜劣汰的竞争观念与压抑人才的干部制度、人才制度的对立并存;民主观念与僵化体制的对立并存;平等观念与等级制度的对立并存,等等。 
    从广义的文化来理解,我国当前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双峰对峙式的对立并存的二元结构,决定了我国现代化的特征就是消除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二元对立,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现代文化的中国化。传统文化不接受现代化的洗礼,就不能创新发展;现代文化不立足于传统的土壤,就不能生根壮大。 
    1、消除文化的横向二元对立,必须明确两个观念: 
    其一,消除文化的二元对立,只是要铲除与封建主义具有本质联系的那部分传统文化,而不是要铲除一切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对立排斥型,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对立排斥的那部分内容,也就是与封建主义具有本质联系的那部分内容,如专制思想、家长制作风、极端不尊重个人的传统,等等。消除文化的二元对立,必然要求肃清那部分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同化型,即传统文化经过改造依然能纳入现代文化结构的那部分内容。对这部分文化,我们必须充分加以改造,实现创造性转换。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去除其封建色彩,就能纳入现代道德结构中来。促进型,即传统文化中那些不仅不防碍现代化,反而能促进现代化的那部分内容。我们要发挥发扬那部分优良文化传统,以促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就可以唤起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在消除文化的横向二元对立中,我们一方面要铲除与现代化不相适应的那部分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要发挥发扬能够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那部分传统文化。 
    其二,消除文化的二元对立,意味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壮大。在我国它常常表现为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和吸纳。西方国家比我国更早地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西方那些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共同要求的东西,对我们是有所裨益的。但是,我们对于西方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接纳。因为文化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特征。我们要搞的是现代化,而不是西化。西方文化中那些反映现代化本质的那部分文化,我们应该加以吸纳。比如,我们应该引进西方现代技术,学习西方现代管理经验。那些发生在西方但与现代化无本质联系的那部分文化,我们就不必也不应吸收。而且,对于西方的民主与科学那样的现代文化,我们也应该知道它们是成长于西方的文化背景之上的,有其西方的属性。比如西方的天赋人权观,虽然是反对中世纪教权统治的,却是从基督教的教义中引申出来的;西方的科学也是以确信宇宙为上帝的杰作这个信念为潜意识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移花接木,生硬移植到我们的文化大树上来。 
    2、 消除文化的纵向二元对立,必须端正两种观念。 
    其一,认为物质文化决定观念文化,只要有了物质文化的现代化,自然就有了观念文化的现代化。这种观念实际上是片面夸大了物质文化的基础作用,忽视了观念文化的独立性。一定的观念文化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文化。观念文化的现代化,是以物质文化的现代化为基础,否则,就不能实现;即使输入了一定程度的现代观念,也不能生根持久。但是,物质文化的现代化,决不能等同或取代观念文化的现代化。正如引进了现代化的机器、技术,不等于使用这些机器、利用这些技术的人们就有了现代化的观念。传统的观念还可能存在于那些拥有现代化机器、技术的人们的头脑之中。因为传统不仅是静态的客观存在,而且是动态的观念之流;不仅是静态的积淀物,而且是动态的价值取向;是肇始于过去融透于现在直达于未来的一种意识趋势和存在。传统的东西并不能轻易从我们头脑中消除,它还会象梦魔一样地纠缠我们。所以,如果我们不能自觉主动地更新自己头脑中的有害的传统观念,而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历史对观念变革的推动,其结果必然有害于现代化事业。 
    其二,认为我们现在主要是物质上太穷,体制上僵化,加快物质、制度文化的现代化是必要的;观念的东西虚无缥缈,现代化与否无足轻重,从而导致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体制改革与观念更新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忽视了观念文化的反作用。观念文化的反作用表现在旧的、落后的观念文化,会影响和阻碍物质、制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新的、先进的观念文化,可以加快物质、制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在满头脑充塞着落后的传统观念的人们的手里,现代化的机器和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变成废铁一块、废纸一堆;平均主义小农经济的传统观念,无疑有碍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守旧心理、陈旧观念无疑会阻碍现代化建设事业。所以,观念的变革,往往是经济政治变革的先声。西方近代社会革命的巨大成功,是与它从宗教批判开始的观念变革相联系。没有宗教的改革批判,就没有近代欧洲城市经济和自由贸易;没有文艺复兴运动,就不会出现资本主义制度赖以最后确立的工业革命。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是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更新观念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物质、制度文化现代化建设的同时,一定要不断促进观念文化的现代化。 
     
    三、 现代化的实质 
 
  从广义的文化来理解现代化的实质,必须首先了解文化的本质,而文化的本质是与人的本性相联的。人的本性就是要通过实践获得自由,文化则是对自由和怎样获得自由的解答。人的世界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他们生活在现实世界的同时又总是生活在理想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前进。而不象动物那样只能被动地接受直接给予的事实,从而永远不能超越现实性的规定。文化创造是超越现实世界、追求理想世界的方式和表现。自由既是文化创造的动力,又是文化创造的目的。“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可以称作人不断解放自身的过程!”[2]现代化是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进步,所以,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向着自由的迈进。 
    1、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自由发展的历史。 
    其一,物质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自由发展的历史。物质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当人类的祖先只是在原始森林里寻找坚果树叶维持生命的时候,他们还只是作为动物生活着。动物也进行生产,但是它们的生产对周围自然界的作用在自然界面前只等于零。所以,它们在自然面前是没有自由的。当人类的祖先通过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开始对自然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的时候,人类才迈出了走向自由的第一步。这时候,人类已经不是听任自然界的支配被动地生活着,而是已经从自然界独立出来,成为开始征服自然界的能动主体了。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从原始社会的石块、木棍等自然工具,到奴隶社会以青铜为代表的金属工具;从封建社会的铁器和手推磨式的工具,到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人类支配和征服(主要表现为合理利用)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自由也就日益发展。                                                 
    其二,制度文化的发展,是人类自由的发展的历史。制度文化有其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在原始社会,制度文化处于低级状态。由于没有出现在社会矛盾中产生的、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依靠风俗习惯、原始道德来调节,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往往诉诸相互残杀来解决。奴隶制度的确立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开始,原始社会残杀俘虏等野蛮现象得以改变。人在社会中有了相对更大的自由。但是,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奴隶本身。奴隶被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广大奴隶是没有自由可言的。封建制度就其消除了奴隶主对奴隶的人身占有来说,是向自由前进了一步。但是,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君主个人集立法、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朕即国家”,“朕即法律”,广大民众的生死存亡系于君主的一念之间,也就不可能有什么真正的自由。现代社会强调治者的权力来源于被治者的同意,政府本身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由于实行分权制衡、民主法治,人民享受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的自由。 
    其三,观念文化发展的历史,是人类自由发展的历史。当人类祖先还没有走出动物界的时候,他们还没有主体意识,一切听从自然界的摆布,精神汩没于自然之中。人类从动物界脱离,是从超越自然环境,把自己作为自由的主体加以解放开始的。这时,人产生了主体的自由意识,但还受着客观规律的盲目支配,并没有完全摆脱动物性。只有当人把握了必然性,达到了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才能获得自由。 
观念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发展,表现为人对客观必然性的不断把握。所谓必然,就是事物所固有的规律。它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人们还没有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必然性时,就只能受其摆布,成为它的奴隶。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所以,自由就是对于必然的认识和把握。观念文化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认识和把握必然的历史,从而也是人们在必然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的历史。 
    2、中国现代化的实质是向着自由的迈进。 
    现代化的内容是文化。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的有机整体。所以,实现现代化,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3]。 
    富强是物质文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基础。因为人们只有在通过物质文化的生产实现了维持人类生存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生产,才能有最基本的自由可言。只有在通过物质文化的发展实现了国家的富强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实现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发展,才能更加充分地实现人的自由。“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4] 
民主是制度文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人的自由的保障。民主就其本质来说,是对人己权限的一种规定。因为人民的当家作主,只有通过建立健全法治才能实现。制度作为对人的限制、约束,具有规范性;然而,人们在执行制度时又可以表现出主动性,所以,它又具有主体性。当制度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约束时,它只具有规范性,不具有主体性。或者说,制度文化的规范性是它的现实本质,主体性只是它的理想本质。当然,现实和理想之间并不是两个不可过渡的此岸和彼岸。当制度不仅是外在的约束,而且内化成人的内在的自觉时,制度文化的理想本质就会取代它的现实本质,成为一种新的主要职能。 
文明是观念文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先导。观念文化的发展,既表现为对于必然的认识和把握,也表现为对于合乎必然的制度的自觉遵守。当制度只是作为一种外在的强制力强加于主体时,主体还不是自由的;只有当制度溶解于人们的意识和意志,成为意识和意志自身的内容和环节,即客体主体化时,它才转化为自由。所以,自由包含了限制,又扬弃了限制,二者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随着文化的不断发展,人类将从必然王国不断走向自由王国。这一自由王国表现为这样一种文化结构:它以物质文化的极大发展为基础,制度文化的极大发展为保障,观念文化的极大发展为先导。“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5]。 
    这一自由王国的实现,只是表明人类追求自由达到一种质变阶段,并没有表明对于自由的穷尽。人类永远不能摆脱必然王国的羁绊,因为最高意义上的“自由王国只是在有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能开始”[6]。人类为着自己的需求永远必须同客观世界作斗争;客观世界又有无数的必然王国需要人类去探索,去认识,而不可能完全超越它们。在这个特定意义上,人和动物没有区别。人不同于动物的是人可以不断认识必然,不断实现自由。没有什么可以成为人类争取自由的绝对障碍,没有什么可以成为人类追求自由打不破的枷锁。人类可以冲破一切障碍,打破一切枷锁,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人不是由于有避免某种事物的消极力量而是由于有表现自己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以自由”[7]。 
    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是中华民族“表现自己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的展现,是文化的觉醒和飞跃。中国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向着自由的迈进。 
———————————— 
注: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154页; 
[2]《人论》第28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 
[3]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3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73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第926页; 
[7] 马克思语,转引自《自由问题随想录》,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二期,第9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 流量统计 | 管理登录  

粤ICP备05077604号

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 版权所有

地址:深圳大学 文科大楼四楼  电话:0755-26958062

网站维护:黄杰、周旺辉  ;网页设计:黄杰、涂春光、张程